B群是什麼?是8種維生素總稱。B1功效能量加油、 B2功效是皮膚眼睛守護,B12功效是紅血球與顧神經,每種都重要!不過,像菸鹼醯胺副作用也不能忽略,吃太多可不是好事。到底B12一天攝取量 該多少才安全?本文一次告訴你,讓你了解B群功效、補充方式與注意事項,輕鬆打造活力滿滿的每一天。
維他命B群是什麼?
維他命B群是台灣最熱門的營養補充品之一。從「提神抗疲勞」、「幫助代謝」到「穩定情緒」,幾乎是上班族人手一罐的保健神品。但你知道 B 群有幾種嗎?其實從 B1 到 B12 一共有 8 種,每一種各司其職,缺乏會帶來不同症狀,過量也可能有副作用。
維他命B群不是單一維生素,而是一組「水溶性維生素」的集合,包括維生素B1、B2、B3、B5、B6、B7、B9、B12。
認識維生素B群
- B1(硫胺素)
- B2(核黃素)
- B3(菸鹼酸/菸鹼醯胺)
- B5(泛酸)
- B6(吡哆醇)
- B7(生物素)
- B9(葉酸)
- B12(鈷胺素)
它們的共通點是參與能量代謝、神經傳導、血液生成與皮膚健康,缺一不可。
與脂溶性維生素(A、D、E、K)不同,B群過量會隨尿液排出,幾乎不能儲存於體內,因此需要每天從飲食或補充品獲得。然而,市面上各種B群保健食品琳琅滿目,對不同B群的功效、副作用及來源並不熟悉的人容易混淆。
維生素B群的主要特點
關於維生素B群,主要有水溶性、易排泄、熱光敏感、代謝能量、維持神經功能、協同作用、吸收需注意等等幾個特點,分別說明如下:
- 維生素B群可溶於水,因此體內不易長期儲存。過量通常經尿液排出,不易累積毒性(少數例外,如B6長期高劑量可能傷神經)。
- 維生素B群需要每日或定期補充,飲食不足容易缺乏。
- 部分B群(如B2、B6)對光、熱和氧氣敏感。烹調或加工過程容易破壞,尤其是高溫烹煮或長時間曝曬。建議保存時避光,烹調盡量短時間、低溫。
- 幾乎所有B群都與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質代謝密切相關,因此精神、體力需求高的人尤其重要。
- B1、B6、B12 對神經功能和腦神經傳導非常重要。缺乏可能導致神經炎、周邊神經病變或記憶力下降。
- 由於水溶性,體內濃度容易波動。補充量過多通常不會累積,但短時間缺乏就可能出現疲倦、口角炎、皮膚乾燥等症狀。
- 穀物、肉類、蛋、奶、豆類、綠葉蔬菜都有B群,但吸收效率不同。唯有B12主要存在動物性食物,素食者需特別注意。
為什麼現代人需要補充維他命B群?
大家都說「累了就吃B群」,聽起來好像咖啡一樣立刻見效。但真相是:B群不是興奮劑,而是讓你的引擎順利燃燒的火種。缺了它,身體就像打不著火的摩托車,怎麼催油門都沒力。
為什麼說「提神抗疲勞要補B群」?
坊間常聽到「累了就要吃B群」,其實是因為:
- 能量代謝:B1、B2、B3、B5、B7 是能量轉換的「火種」,幫助食物變成 ATP(能量分子)。缺乏就像汽油進了引擎卻點不燃,整天沒勁。
- 神經與情緒:B6、B9、B12 參與血清素、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,缺乏會導致專注力差、焦躁、憂鬱樣症狀。
- 血液生成:B9 與 B12 與紅血球合成密切相關,缺乏會造成巨球性貧血,血液運氧不足,自然覺得「虛累」。
但要注意:熬夜、壓力、慢性病、睡眠不足才是疲勞的主因,B群只能輔助改善,並不是「提神藥」。
高劑量B群有時會讓人覺得「有衝勁」,部分來自於改善代謝,也可能與短期神經刺激作用有關。但請注意,若疲勞來自熬夜、壓力、睡眠不足、慢性病,單靠B群無法解決根本問題,這也是有人覺得吃了一樣累的原因。

由於上班族、學生族經常睡眠不足,加上飲食本來就常有問題,例如:偏愛高熱量、不喜歡蔬菜、外食高油等等問題,因此成為B群營養補充品的消費主力。
現代人最常缺乏的B群與症狀
根據 台灣國民營養健康調查(NAHSIT) 以及醫學臨床觀察,現代人常缺乏的 B 群包括:
- B1(硫胺素):缺乏會疲倦、食慾差,嚴重會腳氣病、神經障礙。飲酒者風險高。
- B2(核黃素):缺乏時常見嘴角炎、口腔潰瘍。台灣育齡婦女缺乏率不低。
- B6(吡哆醇):缺乏會手腳麻木、情緒低落,部分藥物(抗癲癇藥、結核藥)會加速耗損。
- B9(葉酸):缺乏導致巨球性貧血。孕婦缺乏會增加胎兒神經管缺陷風險。台灣調查顯示,年輕族群葉酸攝取反而有下降趨勢(2011 年報告)。
- B12(鈷胺素):素食者、中老年人(胃酸不足影響吸收)、長期服用二甲雙胍(糖尿病藥)者常見缺乏。會造成貧血、神經病變。
理論上,我們的飲食應該能攝取足夠的B群。但現實很骨感:外食、速食、精緻澱粉,通通在暗中偷走你的B群!難怪一堆人明明吃飽,還是喊累。那哪些B群最常被現代人「搞丟」呢?
你以為飲食就能補足?其實沒那麼簡單
很多人會說:「我三餐都有吃啊,怎麼可能缺?」沒錯,食物裡確實有 B 群,但經過一頓高溫油炸、再加上放在透明瓶裡曬太陽,營養素早就偷偷跑路了。再加上外食族愛吃的白飯、白麵包,已經把大部分的 B1 都削掉了,結果就是「吃得很飽,卻營養不夠」。
理論上,B群可從食物獲得:
- 全穀類:B1、B3
- 牛奶、蛋:B2、B12
- 肉類、魚類:B3、B6、B12
- 綠葉蔬菜、豆類:B9
- 堅果、種子:B5、B7
但現代人飲食常見問題:
- 過度精緻化:白米、白麵包去掉外層麩皮,B1 大幅流失。
- 高溫烹調:會破壞 B1、B6、B9。
- 光照保存:B2 對光敏感,牛奶若用透明瓶保存,營養素會流失。
- 偏食、外食:速食、油炸食物比例高,蔬菜不足。
因此,即使三餐正常吃,有些族群仍容易缺乏。再加上生活習慣的問題:
- 壓力大、熬夜、工作繁忙:精神壓力與疲勞會提高身體對 B 群的消耗,特別是 B1、B6、B12。
- 飲酒、抽菸習慣:酒精會妨礙 B1、B6、B9、B12 吸收,長期飲酒者缺乏風險高。
- 素食人口增加:B12 幾乎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,蛋奶素者要注意,純素食者更需補充。
- 特殊族群:孕婦(葉酸需求增加)、長者(胃酸分泌少,B12吸收力下降)、長期服藥者(如胃酸抑制劑、避孕藥、抗癲癇藥)會影響 B 群代謝或吸收。
這些說法根據由何而來呢?在各國的醫學研究中,因為不同飲食習慣、宗教等影響,確實有些族群容易被發現特定B群缺少。
在臨床觀察,台灣與中國的大型與區域研究中,B12 缺乏在中老年人、長期住院或社福機構居民與使用 metformin二甲雙胍藥物的糖尿病患者中常見。而以台灣來看,在一份2011年報告中顯示,台灣民眾的葉酸水平在過去十五年中未見改善,且在青年人群中呈現惡化趨勢。這與青少年不喜歡深綠色蔬菜有關。葉酸缺乏會造成巨球性貧血,孕婦缺乏與神經管缺陷風險有確實關聯。參考:Trends in folate status in the Taiwanese population aged 19 years and older from the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1993-1996 to 2005-2008
台灣國民營養調查(複數次)顯示成人 B1、B2 的「臨界缺乏 + 缺乏」比例仍不低,特別是年輕與育齡婦女或特定地區學童。B1 缺乏可能導致疲倦、食慾不振、腳氣或韋尼克腦病;B2 缺乏常見口角炎、舌炎、皮膚與眼部症狀。
認識營養標示:DRI、RDA、AI、UL 是什麼?
看到瓶身上的「每日建議攝取量」數字時,是不是覺得看天書?別怕!這些縮寫聽起來像某種機密代號,其實只是營養學的遊戲規則。DRI 是總指揮,裡面分派了 EAR、RDA、AI 和 UL,各有任務。簡單說,RDA 是最常見的參考值,AI 是「專家猜的合理數字」,而 UL 就是「千萬不要超過的紅線」。
維他命B群B1~B12功效與副作用詳解
現代人飲食不正常,加上生活與工作型態,因此適當補充B群其實是簡單方式,但重點來了,怎麼補充才聰明要先了解B群功效與副作用。B群維生素的整體效益在於能量代謝、神經功能、皮膚與血液健康。若單純追求特定功效,可選擇針對性補充(如B12針對素食者);若希望全面補充,B群綜合補充品或均衡飲食仍是最佳選擇。
在開始之前有幾個名詞要先認識:
認識營養標示:DRI、RDA、AI、UL 是什麼?
看到瓶身上的「每日建議攝取量」數字時,是不是覺得看天書?別怕!這些縮寫聽起來像某種機密代號,其實只是營養學的遊戲規則。DRI 是總指揮,裡面分派了 EAR、RDA、AI 和 UL,各有任務。簡單說,RDA 是最常見的參考值,AI 是「專家猜的合理數字」,而 UL 就是「千萬不要超過的紅線」。
- DRI(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)膳食參考攝取量:是美國國家醫學院(National Academies, Institute of Medicine, IOM)提出的一套營養建議標準,常被台灣、歐盟、日本等參考。包含一組至少四種以營養素為基礎的參考值,包括建議膳食攝取量(RDA)、足夠攝取量(AI)、可耐受最高攝取量(UL)和估計平均需求量(EAR)。
- EAR(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)平均需求量:指某個年齡/性別組別中一半健康人所需的營養素量。主要用於研究、政策或設定 RDA 的依據,消費者不太會直接看到。
- RDA(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)每日建議攝取量:滿足97–98%健康人足夠需求的數值。如果你看到食品標示「每日建議量」,通常就是 RDA。
- AI(Adequate Intake)足夠攝取量:用於評估個人每日應攝取的營養素總量。當沒有足夠研究去定義 RDA 時,用 AI 當作替代。代表「專家推估大多數人攝取這個量就不會缺乏」。例:B7(生物素)通常只有 AI 沒有 RDA。
- UL(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)可耐受的上限攝取量:指幾乎所有健康人每日攝取若超過這個量,就可能有不良效應的水平;低於此量通常安全。
看完霧煞煞,那麼實務上怎麼用?
一般市售 B 群補充劑標示方式幾乎都會用 RDA 或 DRI 百分比(%DV) 來標示。例:B1 1.5 mg(125% RDA)。若該營養素只有 AI 值,則會用 AI 當參考。UL 通常不會印在產品上,但在專業文件會標註。DRI / RDA:台灣、日本常見,會直接寫「建議攝取量」。
- 一般消費者 → 看 %RDA 或 %DV,避免長期超過 200%~300% RDA,特別是 B6、菸鹼酸。
- 臨床醫師 / 營養師 → 會對照 EAR 與 UL,來判斷缺乏風險或過量風險。
- 保健食品廠商 → 會選擇 100%~300% RDA 的劑量,強調「補足不足」,又不超過 UL。

圖中可以看到上排的 Serving Size 1 Capsule,意思是每份是一個膠囊。Amount Per Serving,代表每份含量。%DV (Percent Daily Value)是「每日參考值百分比」,表示這份食物中某營養素占每日建議攝取量的百分比。
兩個加在一起的意思是:某營養素在一份產品中的「實際含量」與「每日建議攝取量比例」,也就是說每一膠囊含有 680 mcg DFE。DFE = Dietary Folate Equivalent(膳食葉酸當量),因為天然食物葉酸、生物利用率不同型態的葉酸(例如合成葉酸 Folic Acid)吸收率差異很大,所以用 DFE 來做統一換算。
因為成年人每日建議攝取量 (RDA) = 400 mcg DFE,因此這裡 680 mcg DFE = 一天所需葉酸的 170%。
因此根據這個葉酸產品的標示,一膠囊裡有 680 mcg DFE MTHF,相當於一天需求的 125%,也就是吃一膠囊已經超過建議的每日需求。問題來了,吃超過會發生什麼事?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。
B群功效與副作用一覽(B1~B12)
如果你還是搞不清楚哪個B群管什麼,那就想像一下:B1 是開機按鈕,B2 是能量變壓器,B3 是燃料補給員,B6 是情緒調節器,B9 是紅血球製造廠長,而 B12 則是神經系統的電工。少了誰都不行,但每個人都有可能「短缺」某一種。

維他命B1功效與副作用:沒有它,吃再多澱粉都提不起勁
維他命B1,又名硫胺素(Thiamine),是人體必需的水溶性維生素,第一個被發現的B群維生素,主要功能是協助身體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能量,同時也對維持神經系統和肌肉功能至關重要。
- 功效: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,轉化為能量。維持神經系統與肌肉功能。
- B1一天攝取量:成人建議量:約 1.1–1.2 mg/day,男 1.2 mg / 女 1.1 mg。一般來說,100 g 豬里肌肉 ≈ 0.9 mg;一碗白飯(約150 g熟飯)≈ 0.1 mg → 一餐肉 + 飯即可達標。素食者可從全穀、豆類、堅果攝取(例如一碗煮扁豆 ~0.4 mg),可透過均衡素食達標,但依靠精緻精白穀物容易不足。
- 缺乏症狀:倦怠、記憶力差、腳氣病
- 副作用風險:一般安全,過量通常不會有明顯副作用,僅極少數人可能出現皮膚過敏。
- 自然食物含量:微生物發酵法(以酵母菌或細菌發酵生產),天然來源包括全穀類、豬肉、堅果。

維他命B2功效與副作用:維持皮膚、眼睛健康的隱形守護者
維他命B2,又稱核黃素(Riboflavin)對身體能量代謝、皮膚黏膜健康、細胞再生及神經系統功能都至關重要。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,需透過飲食或補充劑攝取。嘴破、臭嘴角除了感染,可能就是維他命B2缺乏。
- 功效:參與脂肪、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代謝。保持皮膚、眼睛、口腔健康。
- B2一天攝取量:成人建議量:約 1.1–1.3 mg/day,男 1.3 mg / 女 1.1 mg。一般人食物示例:1 杯牛奶(240 ml)≈ 0.5 mg;1 顆水煮蛋 ≈ 0.25 mg。牛奶 + 蛋 + 穀物通常可達標。素食者:乳製品可供應(蛋奶素);純素者需靠強化穀物或營養酵母等。
- 缺乏症狀:口角炎、舌炎、眼睛乾澀
- 副作用風險:高劑量可能導致尿液呈鮮黃色,但無害。
維他命B3功效與副作用:肌膚彈性與減少細紋要靠它
維他命B3,又稱為菸鹼醯胺或菸鹼素,含菸鹼酸(Niacin)、菸鹼醯胺(Nicotinamide)及其他衍生物,其中菸鹼醯胺是人體較好吸收、較不具毒性的形式,對人體能量代謝、維持皮膚、頭髮、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健康至關重要。研究證實,菸鹼醯胺能夠刺激膠原蛋白生成,有助於提升肌膚的彈性,減少細紋和皺紋,是美容聖品。可以參考:Draelos et al., 2006 (Cutis)、Bissett et al., 2005 (Dermatol Surg)、Tang et al., 2017 (Int J Cosmet Sci)
- 功效:支持細胞能量代謝(NAD+/NADH輔酶)。改善皮膚健康、降低血脂(特別是菸鹼酸形式)。B3修復肌膚、抗老、美白的說法正確,而且臨床證據相當充足。
- B3一天攝取量:男約 16 mg NE/day、女約 14 mg NE/day(NE = niacin equivalents菸鹼素當量,表示菸鹼素的含量,含色氨酸可轉換貢獻)。一般人食物:100 g 雞胸肉約 10–12 mg,3 oz(約85 g)三文魚、金槍魚亦含豐富 B3。穀物與豆類也有一定貢獻。素食者從植物蛋白(花生、全穀、豆類)與色氨酸攝取(可部分轉為 niacin)能補助,但需注意總量。
- 缺乏症狀:糙皮病(皮膚炎、腹瀉、失智)
- 菸鹼醯胺副作用:高劑量可能引起臉部潮紅、癢感、肝功能負擔。
維他命B5功效與副作用:吃更多不代表會減肥,但能保濕鎖水
維他命B5,學名泛酸(Pantothenic Acid),參與體內脂肪、蛋白質和糖類的代謝,並幫助維持皮膚、黏膜、神經系統的健康。很多食物都有,較少缺乏。
很多保健食品或網路文章會說「B 群能幫助減肥」,其中常提到B5能代謝脂肪,所以能瘦身減肥,這並不完全正確。正確地說,應該是B5 幫助脂肪代謝,但不會單獨造成減重;均衡飲食與運動才是關鍵。缺少B5會讓燃脂效率下降,還可能導致疲倦、神經症狀、甚至脂肪堆積。但多吃B5並不會減肥。
保養品、護膚、護髮產品常用到D-泛醇(D-Panthenol,也叫前維生素 B5)。D-泛醇是泛酸的醇類衍生物,在皮膚或體內會快速氧化轉化為泛酸,所以又叫「前體」。因為比泛酸穩定、容易穿透皮膚與吸收,有研究顯示它能增強角質層屏障功能,提高皮膚含水量,減少經皮水分散失。B5能幫助保濕、鎖水是正確說法,有臨床研究支持。
- 功效:B5 是輔酶 A(Coenzyme A)的前驅物,而輔酶 A 在人體的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質代謝中都扮演重要角色。目前沒有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證明單獨補充B5 能促進減重。B5能幫助保濕、鎖水、促進傷口癒合、舒緩發炎。
- B5一天攝取量:一般採 AI ≈ 5 mg/day(不同機構略有差)。泛酸在很多食物中普遍存在(肉、蛋、牛油果、豆類),均衡飲食通常不會缺乏。
- 缺乏症狀:刺痛感、疲勞、情緒波動
- 副作用風險:極低
維他命B6功效與副作用:蛋白質代謝、神經傳導物質合成
維他命B6(吡哆醇Pyridoxine)有二個主要功能:蛋白質 / 胺基酸代謝(約7成)、神經傳導物質合成(與第一點密切相關)。次要是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代謝。
B6 的活性形式是磷酸吡哆醛 (PLP, pyridoxal 5’-phosphate),因此你也會在B6營養補充品中找到標示為PLP的產品。PLP 是超過100 種酵素反應的輔酶,其中大部分跟胺基酸代謝有關。沒有B6,蛋白質代謝就「卡關」,這是它最主要的功能。B6像「蛋白質工廠的主管」,確保胺基酸用對地方。
- 功效:蛋白質與胺基酸代謝關鍵。參考Leklem, J.E. (1990). Vitamin B-6: a status report. J Nutr. 120 Suppl 11:1503-1507。參與神經傳導物質合成,如血清素、多巴胺、正腎上腺素、GABA。
- B6一天攝取量:成人建議量約 1.3–1.7 mg/day(隨年齡、性別、懷孕而異),男 1.3–1.7 mg / 女 1.3–1.5 mg。每日上限攝取量(UL)與安全範圍近年被歐洲食品安全局 EFSA 與其他機構重估,提醒不要長期高劑量(例如數百毫克)。100 g 鮭魚約含 0.8–1.0 mg;香蕉 1 根約 0.3–0.4 mg。素食者與一般人皆可靠食物達標,但補充劑劑量要小心。
- 缺乏症狀:手腳麻木、情緒低落,出現神經症狀(憂鬱、焦慮、癲癇樣抽搐)。
- 副作用:過量(>100mg/日)可能引發神經損傷
維他命B7功效與副作用:維持皮膚、頭髮和指甲的健康
維他命B7,又稱生物素(biotin)或維他命H,對身體有多種重要功能,包括幫助脂肪、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,以及維持皮膚、頭髮和指甲的健康。被稱為 「美容維生素」,因為缺乏會造成脫髮、皮疹、指甲脆裂。
- 功效:參與碳水化合物代謝,參與脂肪酸、葡萄糖生成。維持頭髮、指甲、皮膚健康。
- B7一天攝取量:成人建議量AI 約 30 μg/day(各機構略有差)。1 顆整蛋 ≈ 10 μg;堅果、豆類也有小量。飲食通常足夠;補充劑高劑量可能干擾某些實驗室檢驗(biotin 干擾檢驗結果)。
- 缺乏症狀:脫髮、皮膚炎、易怒
- 生物素副作用風險:極低,攝取安全
維他命B9功效與副作用:孕婦補充,製造紅血球、促進細胞生長
維他命B9,又稱為葉酸(INN:folic acid,也稱Folate)。它對人體至關重要,能協助製造紅血球,幫助DNA和RNA的形成,促進細胞生長與修復,並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。
- 功效:DNA、RNA合成與細胞分裂必需,對孕婦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至關重要。對胎兒神經發育、紅血球合成重要。
- B9一天攝取量:成人建議量:400 μg DFE/day(孕婦升至 ~600 μg DFE/day);葉酸補充或強化食品可以提高攝取。100 g 燙熟菠菜 ≈ 180 μg;一碗毛豆 ≈ 100–120 μg → 平衡蔬菜、豆類可達標,但懷孕期建議額外補充葉酸以預防神經管缺陷。素食者:植物來源豐富,但孕婦仍建議標準補充;葉酸過量會掩蓋 B12 缺乏,故需同時注意 B12。
- 缺乏症狀:巨球性貧血、胎兒畸形風險
- 副作用:高劑量可能掩蓋B12缺乏症狀,需注意B12同時補充。
這裡談到葉酸,前文用了一張圖片正是葉酸補充營養品的標示,剛剛留了一個問題在葉酸吃多了會怎麼樣?這又牽涉到一個建議攝取量與最高不要吃多少量,也就是可耐受的上限攝取量 UL。
葉酸一般人每日建議量 (RDA / DV)
- 哺乳期女性:500 mcg DFE / 日
- 成年人(男女):400 mcg DFE / 日
- 孕婦:600 mcg DFE / 日
安全上限 (UL,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)
- 合成葉酸 (folic acid) 的上限:1,000 mcg / 日(不含食物中天然葉酸)。
主要是擔心高劑量的葉酸補充劑會 掩蓋維生素 B12 缺乏症,導致神經損傷被忽略。
一錠 680 mcg DFE,相對於 RDA 400 mcg,680÷400≈1.7倍,表示已經超過一般需求,但仍然 低於上限 (1,000 mcg)。這裡做個小結論:
- 一般人每天吃 680 mcg DFE 不算過量,但已經超過基本需求。
- 不會超過安全上限 (1,000 mcg),所以短期或日常補充通常安全。
- 但若你飲食中已經有大量葉酸(深綠蔬菜、豆類、穀物強化食品),加上 680 mcg 膠囊,長期就可能接近或超過 UL。
- 注意事項:長期高劑量葉酸補充可能掩蓋 B12 缺乏,要避免只補葉酸而缺乏 B12。因此如果是全素食者,要特別補充葉酸時,也要補充B12,尤其是備孕、懷孕與孕後全素婦女,更要特別注意。
維他命B12功效與副作用:紅血球與神經系統的「修復工」
又稱鈷胺素(cobalamin),人體無法自行合成、需要從食物來獲得的營養素,對於紅血球生成、神經健康都有幫助。B9(葉酸,Folate)和 B12(鈷胺素,Cobalamin)常常被放在一起,因為它們在 紅血球生成、DNA 合成、能量代謝 裡面「合作無間」,B12負責「回收與再利用」葉酸,並參與神經功能。
- 功效:紅血球生成與神經髓鞘維護,支持能量代謝及DNA合成。
- B12一天攝取量:成人建議量:2.4 μg/day(一般成人)。年長者或孕哺乳會略增。美國 NIH 與 NASEM 提供此 RDA。1 杯牛奶 ≈ 1.3 μg;1 顆全蛋 ≈ 0.5 μg;3 oz(約85 g)三文魚 ≈ 2.6 μg;罐頭金槍魚/鮭魚亦含豐富 B12。若日常含有奶蛋或魚肉,通常可達標。蛋奶素者可從牛奶、奶製品與蛋獲得 B12。每日 1 杯牛奶(≈1.3 μg) + 1 顆蛋(≈0.5 μg)≈ 1.8 μg ,接近或略低於 RDA(2.4 μg),因此蛋奶素者若每日攝取至少一份奶製品和/或蛋,或搭配強化穀物,通常可以達到或接近 RDA。植物來源天然 B12 非可靠來源,建議透過 強化食品(早餐穀片、強化植物奶、營養酵母)或補充劑 來保證充足。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與 NHS 都建議 vegans 使用可靠的強化來源或補充劑。
- 缺乏症狀:貧血、記憶力退化、神經退化
- 副作用:安全性高,過量無明顯毒性
想要不踩雷,就先來看看完整表格吧!
| 維生素 | 學名 | 主要功效 | 成人建議攝取量(RDA/AI*) | 缺乏症狀 | 過量副作用(UL) | 常見食物來源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B1 | 硫胺素 (Thiamine) | 幫助醣類代謝、神經傳導 | 男 1.2 mg/女 1.1 mg | 疲勞、食慾差、腳氣病、周邊神經病變 | 無明確 UL,過量一般隨尿液排出 | 全穀、豬肉、豆類、葵花籽 |
| B2 | 核黃素 (Riboflavin) | 能量代謝、皮膚與眼睛健康 | 男 1.3 mg/女 1.1 mg | 嘴角炎、口腔潰瘍、眼睛乾澀 | 無明確 UL | 牛奶、蛋、肝臟、深綠色蔬菜 |
| B3 | 菸鹼酸 (Niacin)/菸鹼醯胺 | 參與能量代謝,維持皮膚、神經功能 | 男 16 mg NE/女 14 mg NE | 皮膚炎、腹瀉、失智(糙皮病 Pellagra) | UL = 35 mg(潮紅、肝損傷、血糖升高) | 肉類、魚類、全穀、花生 |
| B5 | 泛酸 (Pantothenic acid) | 製造輔酶 A,參與脂肪酸與能量代謝 | 成人 AI 5 mg | 罕見:疲倦、頭痛、麻木感 | 無明確 UL | 肉類、雞蛋、酵母、花椰菜 |
| B6 | 吡哆醇 (Pyridoxine) | 合成神經傳導物質,製造血紅素 | 成人 1.3–1.7 mg(依年齡) | 貧血、憂鬱、手腳麻木、抽搐 | UL = 100 mg(高劑量可致神經病變) | 魚、禽肉、香蕉、馬鈴薯 |
| B7 | 生物素 (Biotin) | 脂肪酸、胺基酸代謝,維持皮膚、頭髮健康 | 成人 AI 30 μg | 皮膚炎、掉髮、神經症狀 | 無明確 UL | 蛋黃、肝臟、堅果、大豆 |
| B9 | 葉酸 (Folate) | DNA 合成、紅血球生成,孕婦必需 | 成人 400 μg DFE;孕婦 600 μg | 巨球性貧血、胎兒神經管缺陷 | UL = 1000 μg(過量掩蓋 B12 缺乏症) | 綠葉蔬菜、豆類、柑橘類、全穀 |
| B12 | 鈷胺素 (Cobalamin) | 神經健康、紅血球合成、DNA 合成 | 成人 2.4 μg;孕婦 2.6 μg | 巨球性貧血、神經損傷、手腳麻木 | 無明確 UL | 動物性食物(肉、魚、奶、蛋);素食者需補充劑 |
B群補充實務建議、檢測與安全注意
以「食物為主、補充為輔」
多樣化飲食(穀物、豆類、蛋奶、魚肉、綠葉蔬菜)會提供大部分 B 群。若是飲食限制族群(素食、老年、胃切除、長期服用 PPI 或 metformin),考慮檢測或補充。
B12 的吸收需注意
B12 食品中的吸收需要胃酸與內因子;老年人或有萎縮性胃炎、腸吸收問題的人可能即使吃了含 B12 的食物仍不足,建議做血液(serum B12)或 MMA(methylmalonic acid)檢測。
補充劑劑量與安全
大部分水溶性 B 維生素過量會經尿排出,但 B6 長期高劑量(高於 UL)可能造成周邊神經病變;此外 高劑量葉酸 可能掩蓋 B12 缺乏。遵循當地 DRIs / UL 或醫師建議。
素食者(含蛋奶素)實務提醒
蛋奶素(lacto-ovo):若每天有固定奶類與蛋類攝取,通常能接近或達到 B12 RDA;若奶蛋攝取不規律或偏少,建議檢測或補充。NIH 列出牛奶 1 杯 ≈1.3 μg、蛋 1 顆 ≈0.5 μg(可據此估算)。
純素:應一定採用強化食品或 B12 補充劑(或定期血檢確認)。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與 NHS 都有明確建議。